当前位置:首页 > 古人发型 > 正文内容

唐朝美人精致奢华,几十种发型数不清

meifawu3年前 (2022-09-09)古人发型298

梳妆打扮,对从古至今的女性而言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唐朝美女的精致与奢华生活,在梳妆打扮上体现得异常充分。

据史书记载,唐代妇女广为流行的发髻有二三十种,如乐游髻、归顺髻、百合髻、愁来髻、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长乐髻、高髻、义髻、锥髻、囚髻、坠马髻、闹扫妆髻等。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妇女的发式造型之多、名称之美是前所未有的。今天来看看大唐盛世不一样的发型时尚。

高髻

总体看来,初唐时女子发髻沿袭前朝旧式,式样变化较少,多做平顶式。但当时身份较高的妇女,在隋代的平顶式的基础上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妆台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飞髻、朝天髻,都属于高髻。

唐·红衣舞女壁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画中舞女梳的就是高髻

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又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等来形容当时高髻之高度。当然一般的妇女的头发不足以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假发非常流行。

木质义髻,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
唐·三彩釉陶女坐俑梳的是球形髻

在头发中加垫上木头做的假冠、发垫等,把头髻垫高,杨贵妃就喜爱用假发,当时叫它义髻。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蝉翼,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开,形成极薄极开扩的一层,然后在头顶上做成一个高髻。这时还有在头顶上盘成的球形双髻和扁形的斜髻, 也有把头发向左右梳开后在耳边梳成两个水滴状的垂髻。

倭坠髻

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出土的盛唐女陶俑,大多是做成倭坠髻。至今日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

唐代女立俑梳倭坠髻,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倭坠髻呈现出来的形态是双鬓抱面,发髻也有单个或多个,因为发髻是向前置于头顶,于是也被别人称作是鸟蛮髻。在晚唐的词人温庭筠就有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的词句,倭坠髻加上唐朝美人圆润的面庞,这种发型显得她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坠马髻

中、晚唐时期,妇女的发髻出现了多种新式样。唐德宗贞元末年,京城长安流行坠马髻,是种把头发挽到头顶上做成衣簇大髻,然后使它偏向一侧,形成像偶然得到的发式,活泼自然。

唐代坠马髻女立俑,故宫博物院藏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梳坠马髻的女性

其实这种发型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可是汉代的坠马髻的具体形状现在还不能确定,唐代的堕马髻主要是用来描述发髻一侧的发式。就是因为这种发髻不是位于头顶的正中央而是偏向一侧于是也被人称作抛家髻。这种发髻在晚唐时期出现,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就能看到这种梳坠马髻的女性形象。

闹扫妆髻

闹扫妆髻陶俑

当时还流行的闹扫妆髻是种散乱向上的发式,白行简《三梦记》即有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髻,形如焱风散说;也有说随意梳成的髻也叫闹扫妆髻;也做盘鸦。还有一说是年轻的侍女们,经常把头发向左右分开,在头顶上做一排多个发髻的发式,非常繁缛。

丫髻

丫头、丫鬟来源就是来自于这款发式,妇女未成年时多将头发集束于顶,结成两个小髻。其状左右各一,与树枝丫杈相似,故名丫头。发展到后来丫头便成了年轻妇女的代称。李嘉祐《古兴》有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知诗句形容少女挽鬟式。

女俑梳丫髻

在梳挽时,对于不同年龄的妇女有所区别。一般妇女在年幼时以梳丫髻为主,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到出嫁之日,再将发髻改为少妇的发髻。如果已过婚龄而未嫁,那也只能梳鬟而不能梳髻。由此可见,梳髻与梳鬟,是当时妇女婚嫁与否的一种标志。杜甫《负薪行》诗云: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至老双鬟至垂头,野花山叶银钗丫。描写四川夔州地区的妇女,因连年战乱,男丁减少,直到四十五十岁还没嫁出去,虽然两鬓已白,但仍梳着待嫁的发鬟。

半翻髻

三彩梳妆女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将梳于头顶再向前或向后翻形成的一种高髻,这可以分为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这种发髻的流行时间比较长,从唐代初年开始一直流行到盛唐。就是因为这种发髻特别高,视觉上也提高人的海拔。

双环忘仙髻

女舞俑

这种发髻略显夸张,是舞女常梳的发髻,有一些未婚的少女也喜欢梳这种发型,在《妆台记》中有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的记载。因为这种发髻很难梳成,因此会使用金属丝一类的东西作为支撑,而有钱人还会使用鲸须。

蝉鬓

盛唐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鬓角发型——蝉鬓。前文也提到过,就是将鬓角的头发向外梳,形成薄薄的一层。高质量的蝉鬓可以达到薄如蝉翼、黑如蝉身的效果。卢照邻 《长安古意》中有片片行云著蝉鬓的诗句。白居易也曾用蝉鬓鬅鬙云满衣来描述这种发型,极其恰切。

持腰鼓女俑,故宫博物院藏

大体上唐代妇女常用的发髻有:高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反绾髻、峨髻、低髻、小髻、乌满髻、囚髻、抛家髻、回鹘髻、凤髻、从梳百叶髻、反首髻、双髻、木髻、鬟、鬓等三十多种,形式虽多但总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梳于头顶,一种梳于脑后。具体发型变化可以参考一下《唐代妇女服装与化妆》一文中的线描图,来更加直观地感受女俑发型时尚的变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美发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meifawu.net/?id=389

分享给朋友:

“唐朝美人精致奢华,几十种发型数不清” 的相关文章

古代男子束发用什么?

古代男子束发用什么?

嗯...其实男人的根本没什么好说的有木有(待续)簪(古老一点的叫笄,比如我们通常说的笄礼、及笄就是说女娃子到了可嫁之年就用笄把头发盘起来固定,表示不能随便调戏了) 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头甚至木材、树枝、骨头、象牙...以及青铜之类的合金 根据时代的差别总体上是材质越来越复杂,做工越来越精致,工艺越...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演变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1.原始社会时期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

汉末三国的女子发型是“日本风”?高颅顶其实是古代美女玩剩的

汉末三国的女子发型是“日本风”?高颅顶其实是古代美女玩剩的

戴花 图为网络资料,仅供参考发型是美女氛围感的打造利器,和现代一样,几千年前的古代美女也是非常注重发型的,和妆面一样,三国时期的发型也是承袭了汉代的发型风格。秦汉是崇尚神仙境界的时代,在许多出土的画像砖、陶俑、壁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贵族发型多以高大、飘逸的盘发为主。但普通的女子可没有那么多时间梳理复...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古人的头发会有多长?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古人的头发会有多长?

古人的头发具体有多长,似乎没有明确的一个数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来源于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儒家伦理著作。看名字也能知道,这本书自然是以孝道为主要内容,而这句话也正是如此,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给的,不管是躯体、四肢,还是须发、皮肤,但凡是身体的一部分,都是父母赐予的。一、古人为何要留长...

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出嫁后通常把头发盘起来?

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出嫁后通常把头发盘起来?

有同学说是方便干活,带孩子,这个倒也不假,只是这是结果之一,并非原因。在中国明代及以前的多数时候,不光是女的要束发,男的也得束发。这是男女成年后应有之礼,不要看见礼就觉得是吃人的礼教,事实上,这种礼到现在都有,我们稍后再说。中国古代男女盘头发,一种是用簪子插在发髻上,此为安发之笄,男子、女人俱有。还...

爱护头发,古已有之

爱护头发,古已有之

古人对头发非常爱护,《孝经》里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描述。割去他人的头发也是一种刑罚,称为髡,这种刑罚周代已有,到东汉时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曾犯了错,很自责,就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意即受了重刑,算是对自己的处罚。古人从孩童开始就要留发,故儿童时期叫总角,意思是...